众所周知鼎宝融,现代的就餐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合餐制”,即将菜肴一同准备好,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共享美食。然而,西方的传统则更倾向于“分餐制”,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一份餐食,各自享用,互不干扰。很多人认为,分餐制的确是一种更加卫生的就餐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交叉传播。
然而,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分餐制曾是长时间盛行的用餐方式。那么,为什么如今的中国又回归到合餐制呢?许多人误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产物,实际上,我国古代的用餐习惯最初也是分餐制,而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部落中的食物资源极为有限,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为了保证整个部落的生存,人们必须将食物均等地分配给每个成员。无论是采摘果实、狩猎,还是进行其他活动,大家都能分得同样的食物,这大概是最早的分餐制的雏形。随着时间的发展,部落进入了较为复杂的阶段,社会出现了阶级差异,食物不再均等分配,而是根据社会地位进行分配。高地位的人通常能获得更多或更好的食物,这时,分餐制变得更加普遍,合餐几乎不可能再存在。
展开剩余79%进入商周时期,国家逐步建立了严格的礼仪制度,这种等级分明的礼仪自然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商周时期的食礼,不仅详细规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食物种类,还规定了使用的餐具及座位。举个例子,天子用餐时,餐具是九鼎八簋,且天子有权食用牛、羊、猪三种肉类,座位也需要铺设五重席位,以显示其至尊地位。而随着社会地位的降低,诸侯、大夫、平民所用的餐具、食物和座位等级也逐渐降低。若有人违反这些规定,便会被视为不敬,遭到严厉的处罚。在这样的背景下,分餐制几乎成了一种必须执行的制度。
当然鼎宝融,除了礼仪要求,分餐制的流行还有实际原因。在商周时期,生产力较为落后,铁锅尚未发明,民众只能用陶器或铜器制作的锅具来进行烹饪,主要是煮或蒸食物。在宴会上,大家围坐在大锅旁吃饭,不仅空间狭小,且只能吃单一的菜肴,因此分餐制成为了更加实际的选择。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剧变,食礼制度逐渐松动。为了与下级拉近关系,或者为了表示自身的宽容与贤德,许多高阶人物开始尝试与下属共同进餐,孟尝君就曾亲自与门客共享食物,彰显其礼贤下士的姿态。尽管如此,食礼并未完全消失,当时的一些资料仍表明,社会上仍然广泛实行分餐制。
唐宋时期,分餐制继续盛行,尤其在唐太宗时期,由于朝廷忙碌的早朝安排,许多官员未能及时用餐,唐太宗于是决定在早朝后为大臣们赐餐。这顿餐食不仅按官员的级别分配食物种类和数量,而且每人都有各自的一份。以一名四品官员为例,他可以享用七盘菜肴、三份羊肉、两个瓜和一升半的酒。如此丰盛的餐食,显然无法实现合餐,分餐制成为了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唐宋时期的用餐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唐代是一个文化包容的时代,外来文化的进入让中国的饮食方式逐渐受到影响。胡床的引入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桌椅,而食礼也逐渐淡化,这为合餐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食物仍然是分开盛放的,类似于现代的“盒饭”。有人认为,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合餐制的逐步兴起。
虽然合餐制在唐朝已开始出现,但真正广泛流行还是在宋朝时期。宋代商业经济高度发展,商品丰富,烹饪方式多样,食材的多元化以及饮食文化的商业化,推动了合餐制的盛行。在宋代,许多官员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影响了官方的用餐方式,合餐制的风气开始蔓延。民间的“合餐”风气也影响了上层社会,尽管在一些高级宴会上仍维持分餐制,但合餐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主流。
此外,宋朝时期,公筷的使用成为了一种新风尚。宋高宗赵构在用餐时会使用公筷和公勺,尤其在他与宫女共享食物时,他会用公筷取走一半,剩下的分给别人,表现出他对他人饮食习惯的体恤。公筷的使用,也从侧面证明了人们对卫生和礼仪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合餐制已经普遍流行,除宫廷宴会外,民间的聚餐基本都是围坐共享。然而,进入近现代,尤其是清朝灭亡后,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加深,一些人主张引入西方的分餐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发现,分餐制的普及并不完全依赖于模仿西方的做法。无论是否采纳西方的分餐制,独特的餐饮文化始终是我国饮食传统的核心。在今天的中国,虽然一些人提倡分餐制,但实际情况仍然显示,合餐制仍然是主流,尤其是在家庭聚餐和社交场合中。
虽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食堂中,分餐制已经得到广泛推行并易于接受,但由于文化传统和习惯,真正的分餐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仍然难以普及。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