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斩来使这一久远的规矩,最早可以在春秋时期的诸国交往中找到影子。公元前596年,楚国派遣使者前往齐国,路经邻近的宋地时,楚方明确嘱咐对宋不得越界经由。此话虽短,却让宋国的执政者华元深感屈辱,于是他趁机对楚使下手伏击,楚使因此身死国殇。楚王得知弟子被害,怒气冲天,亲率大军围攻宋都城,将城池围困整整九个月之久。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欲来的危机之中广州华鑫,府库空虚、粮草断续,百姓苦不堪言,各方纷纷请求援助。终局之时,华元使出退让的姿态,对楚王称述:\"如贵军退至三十里之外,我国唯命是听。\"次日,楚王果断命令大军撤退,退到确切的三十里外。此后,“不斩来使”的原则在各方心中逐渐扎根,成为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道德与策略底线。
然而,为什么后世的诸多朝代都能坚持这一原则,而到了汉朝却常有汉使被杀的情况发生?是否真如有人所言,是大汉失去规矩、显得无能?其实这道疑问的根源,能够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关键使者——涉何。汉朝初年的朝鲜国繁荣昌盛,国人向汉朝大量人士涌入,汉匯影响力日增,汉武帝于是派涉何出使朝鲜,欲以使者之名将朝鲜拉入己方势力体系,令其成为附庸国。涉何虽具魄力,然而并未能说服朝鲜王并返回。回国途中广州华鑫,涉何遭到朝鲜裔王派来使者的暗杀,但他仍挺身而出,独自渡河进入边境,将情况呈报汉武帝,声称已“杀朝鲜将”以示忠诚。汉武帝对他的效忠表示高度赞许,授予涉何辽东东部都尉之职,以表褒奖。
展开剩余65%朝鲜王得知涉何回国后杀死朝鲜裨王,心中愤怒,遂命兵将涉何绞杀,朝鲜自此提出反抗。尽管朝鲜已先发制人,但当时汉武帝的野心与扩张欲望依旧强烈,汉朝最终找到了新的理由和借口,正式以“故法久定”为由,借此定下对朝鲜的军事行动,最终将朝鲜并入汉朝的版图,设立四郡,成为汉朝的统治边疆之一。此段历史说明广州华鑫,单靠礼仪与道义并不能完全维持弱小国与大国之间的平衡,强大的中央政权在必要时会以权谋和军事行动来维护长期的战略利益。
除了朝鲜之外,《汉书·苏武传》还记载了南越的故事。南越国在秦朝覆灭后,于公元前203年建立,汉朝初年对其长期恭顺,南越始终承认汉朝的权威。然而,当南越在公元前113年请求正式归入汉朝“内属”的时候,丞相的愤怒与政治算计让人瞠目结舌,结果汉朝使者被杀,南越国因此迅速被清除,成为汉朝辖下的九郡之一。这一段不仅揭示了对来使的致命风险,同时也折射出汉朝在对外治理中的强力手段与现实考量。
另外,《苏武传》还提到“大宛”的故事。大宛国在西北草原广袤,马匹著名,汉武帝因此羡慕其资源,派遣使臣前往求取珍贵马匹。遗憾的是,这些使臣因过于强势、企图强取马匹而触碰大宛王的底线,最终导致使者被杀。汉武帝因此找到充分的借口,正式发兵征服大宛,将其变成汉朝的养马场。上述一连串事件,清楚地显示:当面临强国对强国之间的利益博弈时,单凭讲理往往不足以保护小国与来使的安全,强大的帝国更容易以军事行动来实现对外的控制与利益分配。
为什么在汉朝的诸多事件中,使者会落入被杀的命运?并非说各国都渴望战争,也并非仅凭对话就能解决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事实上,当一个强大帝国要对小国实施征服时,哪怕对方再讲道理,也难以改变最终的现实结果。汉朝之所以频繁以武力回应,往往是因为对方既无法被说服,又触动了对方的核心利益,导致谈判变成了冲突的引爆点。在这种格局下,来使的命运成为了战争与征服的一个常见切口,而不是单纯的礼仪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